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脊髓损伤后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
    李超, 刘羽阳, 曹建森, 苏振东, 封亚平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21-32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01
    摘要 (536) HTML (9) PDF (2546 KB) (14)

    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CI)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贯穿整个SCI病程,包括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相关功能障碍和慢性期冠状动脉疾病等。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多关注SCI患者的运动功能重建,对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关注不足。本文主要围绕SCI 后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综合评估方法及全程管理策略等作一述评。

  • 2.
    接触式激光刀在脂肪瘤型脊髓栓系中的临床应用
    王振刚, 周立兵, 娄红民, 魏发伟, 朱伟杰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45-350.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05
    摘要 (272) HTML (5) PDF (7454 KB) (25)

    目的

    评价接触式激光刀在脂肪瘤型脊髓栓系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 年4 月至2023 年6 月由同一术者主刀实施手术的28 例脂肪瘤型脊髓栓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电生理神经功能监测、显微镜或3D 外视镜下使用接触式激光刀手术。采用Kirollos 和Van-Hille 分级评估术中栓系松解程度,采用JOA 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

    结果

    接触式激光刀使用过程中术野出血量少,平均65 mL,术后未出现感染、死亡病例,术毕均无不可逆性电生理监测报警。28 例患者中,25 例(89.29%)患者脊髓得到彻底松解,2 例(7.14%)患者部分松解,1 例(3.57%)患者无法松解。28 例患者术后JOA 分数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以10~15分、16~24 分的人数变化尤为明显。随访3~24 个月,无新增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病例。

    结论

    应用接触式激光刀进行脂肪瘤型脊髓栓系手术,能精准高效地切除脂肪瘤样组织尤其是混杂韧性纤维的组织,可减少术中失血及热损伤,有利于提高脊髓栓系松解率,提高脂肪瘤型脊髓栓系手术疗效。

  • 3.
    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姜海莉, 曹宁, 谢佳芯, 王纪华, 封亚平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51-358.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06
    摘要 (170) HTML (4) PDF (15526 KB) (31)

    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颈椎椎管肿瘤,由于其位于解剖复杂的颈部区域,且肿瘤多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如颈髓、神经根、椎动脉等关系密切,这些特性使手术切除极具风险和挑战性。本文主要围绕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4.
    GRP75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神经炎症中的机制研究
    马行远, 孙洪涛, 王景景, 任党利, 李泽萌, 丁晓, 张宇航, 邓廷桢, 陈月阳, 王淑莹, 杨以太, 王贺孔, 郑茂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2): 75-8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2.002
    摘要 (111) HTML (3) PDF (6083 KB) (16)

    目的

    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脂多糖(LPS)对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所致神经炎症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BV2小胶质细胞进行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LPS组给予1 μg/mL LPS处理6 h,每个实验分组均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对2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显著DEGs进行聚类分析,分析GRP75在体外细胞神经炎症模型中表达量的改变。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GRP75的表达量进行验证。选取15只健康雄性SD大鼠,构建TBI及Sham大鼠模型,按照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TBI 3 d组、TBI 7 d组、TBI 14 d组、TBI 28 d组,每组3只。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时段GRP75的表达情况。为研究GRP75在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机制,分别设计了GRP75过表达实验和GRP75抑制实验。在GRP75过表达实验中,将BV2细胞转染空载质粒(Vector)和GRP75过表达质粒(GRP75-OE),分为Vector组、GRP75-OE组、Vector+LPS组和GRP75-OE+LPS组;在GRP75抑制剂处理实验中,使用5 μg/mL GRP75抑制剂MKT-077处理BV2细胞18 h,将细胞分为CON组、MKT-077组、LPS组和LPS-MKT-077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及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亚基(NF-κB P65)的蛋白水平,分析GRP75过表达和抑制对NF-κB通路的影响。

    结果

    转录组学质谱分析显示,LPS组中GRP75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V2细胞神经炎症模型中,LPS组的GRP7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BI大鼠脑组织中,与Sham组相比,TBI 3 d组、TBI 7 d组、TBI 14 d组和TBI 28 d组的GRP7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RP75发挥抑炎作用机制中,GRP75过表达实验显示,与Vector+LPS组相比,GRP75-OE+LPS组iNOS、COX-2、磷酸化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P75抑制剂处理实验显示,与LPS组相比,MKT-077+LPS组iNOS、COX-2、磷酸化NF-κB P65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GRP75在TBI大鼠脑组织及体外神经炎症模型中表达下调,GRP75过表达可显著减轻神经炎症的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从而减轻TBI后的神经炎症并减少继发性损伤。因此,GRP75可能在TBI中发挥保护作用,并有望成为减轻TBI诱导的神经炎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 5.
    五苓散对缺氧大鼠高原脑水肿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陈月阳, 王景景, 王淑莹, 杨以太, 李泽萌, 胡迪, 周蓬勃, 李伟, 任党利, 孙洪涛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2): 86-93.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2.003
    摘要 (90) HTML (2) PDF (1730 KB) (19)

    目的

    探讨五苓散对缺氧诱导的高原脑水肿(HACE)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压常氧组(NC组)、高原脑水肿组(HACE组)、低剂量五苓散干预组(WP-L组)和高剂量五苓散干预组(WP-H组),每组10只。NC组大鼠于常压常氧状态下正常饲养,余3组大鼠饲养于模拟海拔6 km高原缺氧环境的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分别于入舱前4 d和入舱后3 d连续给予WP-L组和WP-H组大鼠260、780 mg/kg的五苓散灌胃,HACE组予以同等量生理盐水。7 d后采用干湿质量法测脑含水量,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转角实验评估大鼠的脑功能损伤程度,采用微量法检测大鼠皮层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水平,采用qPCR实验检测大鼠皮层脑组织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测定大鼠皮层脑组织水通道蛋白(AQP4)、蛋白激酶D1(PKD1)和缺氧相关蛋白(HIF-1α)的表达情况。

    结果

    低温低氧环境饲养72 h后,WP-L组与WP-H组大鼠脑含水量均明显低于H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CE组大鼠的mNSS评分较NC组显著升高,向左转向比例明显增加;WP-L组与WP-H组大鼠的mNSS评分较HACE组显著降低,向左转向比例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CE组大鼠脑组织较NC组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活力明显下降;WP-L组与WP-H组大鼠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下降,SOD活力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CE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较NC组均升高,WP-L和WP-H组各项炎症因子mRNA水平较HACE组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CE组AQP4、HIF-1α和PKD1蛋白表达较NC组均明显上升;WP-L组和WP-H组AQP4、HIF-1α和PKD1蛋白表达较HACE组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五苓散可减轻HACE大鼠脑水肿及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IF-1α/PKD1通路发挥作用,进而减轻氧化应激,降低炎症水平,最终发挥改善缺氧诱导的高原脑水肿的作用。

  • 6.
    重型颅脑创伤“零通道”救治的单中心临床分析
    谭春玉, 吴章一, 张盛帆, 杜辉, 王清华, 王俊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1): 26-3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1.004
    摘要 (89) HTML (5) PDF (845 KB) (1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创伤(sTBI)“零通道”救治在改善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创伤重症科自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经“绿色通道”收治的73例sTBI患者,设为绿色通道组;自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经“零通道”收治的54例sTBI患者,设为零通道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时伤情、通道服务时间及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零通道”救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零通道组患者的到院-检查时间、检查-手术时间均短于绿色通道组,“黄金1 h”的手术率及预后良好率均高于绿色通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零通道组中,预后良好10例,预后不良44例,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到院-检查时间、检查-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到院-检查时间≥10 min是零通道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相较于“绿色通道”,“零通道”能显著缩短服务时间,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而年龄≥55岁、到院-检查时间≥10 min是“零通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7.
    轻型颅脑战创伤的诊治
    李彦腾, 张剑宁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1): 1-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1.001
    摘要 (84) HTML (4) PDF (2159 KB) (28)

    轻型颅脑战创伤(cmTBI)在现代战争中发生率较高,由于其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极易漏诊、误诊。cmTBI伤员若早期得不到有效诊治,可能遗留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官兵的生活质量和战斗力恢复。本文主要针对cmTBI的流行病学特点、致伤机制、病理生理学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作一述评,以期为cmTBI的诊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 8.
    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细胞焦亡关键分子的竞争性内源性RNA调控网络构建与验证
    张瑜廉, 党韩寒, 张传鹏, 何昆, 陈鹏宇, 张昀昇, 王在, 张黎, 于炎冰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1): 5-16.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1.002
    摘要 (79) HTML (10) PDF (21290 KB) (3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细胞焦亡相关基因的时序表达特征,构建关键分子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网络,为进一步研究TBI急性期神经炎症的干预靶点提供新视角。

    方法

    建立控制性皮层撞击(CCI)小鼠模型,设置假手术组及TBI后不同时间点的分组,包括损伤后0、1、2、3、4、6、12 h及1、3、7 d(每组3只),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Mfuzz聚类分析探索焦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在TBI后的时序表达特征,筛选TBI后12 h组和假手术组差异表达的信使RNA(m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miRDB”、“Starbase”、“LncBase v3.0”数据库构建ceRNA网络,并通过单细胞数据集、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表达水平及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关键分子的直接结合。

    结果

    TBI后焦亡相关基因呈现2种表达模式,即分别在TBI后12 h和3 d达到表达高峰。TBI 12 h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分析筛选出533个差异mRNA(432个上调,101个下调)及103个差异lncRNA(51个上调,52个下调),其中Caspase-4、白介素(IL)-1α、IL-1β和IL-6为核心焦亡mRNA。构建的ceRNA网络包含4个lncRNA(F630028O10Rik、F730311O21Rik、BE692007和Mir17hg)、16个microRNA(mmu-miR-466a-3p等)及4个核心焦亡mRNA(Caspase-4、IL-1α、IL-1β和IL-6)。单细胞数据集分析证实IL-1β在TBI急性期高表达[log2(FC)=3.072,P<0.05]。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了F630028O10Rik/mmu-miR-466a-3p、mmumiR-466a-3p/IL-1β的直接结合,F630028O10Rik-WT和IL-1β-WT的相对萤光素酶活性分别下降了16.5%和27.1%(P<0.05)。

    结论

    TBI后焦亡基因分为早期基因(12 h表达峰)和晚期基因(3 d表达峰),具有不同的功能。TBI后12 h焦亡相关的ceRNA网络显示IL-1β及其ceRNA调控轴(F630028O10Rik/miR-466a-3p/IL-1β)可能在TBI后急性期(12 h)的神经炎症中发挥核心作用,为TBI后急性期的干预靶点提供新的见解。

  • 9.
    七叶胆苷17通过影响AKT/NF-κB介导的神经炎症改善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
    王淑莹, 杨以太, 李泽萌, 任党利, 王景景, 陈月阳, 张慧敏, 孙洪涛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2): 94-10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2.004
    摘要 (76) HTML (1) PDF (6847 KB) (10)

    目的

    探讨七叶胆苷17(GP-17)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后神经炎症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4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SPS组、GP-17低剂量组(1 mg/kg)、GP-17高剂量组(4 mg/kg),每组6只。除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采取单一长时间应激法(SPS)建立PTSD模型,GP-17治疗组分别给予1、4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和SPS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SPS造模7 d后,通过拒俘评分和条件恐惧测试判断PTSD大鼠的恐惧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使用RT-qPCR检测上述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INO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核因子κB(p-P65)、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α/β(p-IKKα/β)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SPS造模7 d后,SPS组、GP-17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的拒俘评分、冻结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升高,GP-17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拒俘评分、冻结时间较SPS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和RT-qPCR结果显示,GP-17低、高剂量组大鼠造模后脑组织IL-1β、IL-6、TNF-α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低于SPS组,除GP-17低剂量组的IL-1β的表达外,其余组间炎症因子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GP-17低、高剂量组的小胶质细胞M1极化标志物INOS表达量较SPS组明显降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SPS组比较,GP-17高剂量和低剂量组的p-IKKα/β、p-AKT、p-P65的表达水平均降低,除GP-17低剂量组的p-IKKα/β的表达外,其余组间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GP-17能减轻PTSD大鼠的惊恐行为,抑制前额叶皮层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同时能够抑制BV2细胞中M1型标志物INOS的表达,起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核因子-κB炎症通路介导的神经炎症有关。

  • 10.
    元宇宙应用于神经外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胡靖泽, 孟祥祺, 刘美辰, 陈浩, 沈若菲, 蒋传路, 蔡金全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73-37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09
    摘要 (75) HTML (3) PDF (823 KB) (5)

    元宇宙是近年来互联网的最新形态,具有沉浸式、仿真性、实时同步等特点。将元宇宙应用于神经外科专业人才培养,对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元宇宙通过手术及患者模拟、远程协作与交流以及个性化教学指导,构建了一个智能学习平台,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将神经外科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升学习效率;破除教育壁垒,使教育资源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区有机会发展神经外科学教育;完善个性化教育指导,为神经外科专业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元宇宙技术在神经外科学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 11.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罕见脑、神经疾患
    孙洪涛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2): 69-7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2.001
    摘要 (71) HTML (0) PDF (3120 KB) (23)

    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常见颅神经疾患的首选术式。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MVD的适用范围逐渐拓展至更罕见的脑、神经疾患,如咀嚼肌痉挛、动眼神经麻痹、神经源性高血压、搏动性耳鸣、中间神经痛、喉痉挛等,这些疾病多因神经血管压迫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和损伤。MVD通过移除压迫的血管来恢复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本文主要围绕相关罕见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作一述评,并对MVD在罕见脑、神经疾患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梳理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 12.
    梭曼神经毒性作用及对抗措施的研究进展
    高若妍, 付浩, 孙洪涛, 冯康妮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2): 123-126.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2.008
    摘要 (70) HTML (0) PDF (884 KB) (8)

    梭曼作为一种有机磷神经毒剂,通过不可逆地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在神经突触和肌肉接头处蓄积,从而引发持续性癫痫状态、呼吸衰竭等致命症状。尽管目前已有标准治疗方案,但其疗效高度依赖早期干预,延迟治疗往往无法阻止神经损伤和死亡。即使患者在中毒后20 min内及时用药,若未能有效控制癫痫活动,仍可造成多脑区广泛神经病理损害,显著增加死亡率。因此,进一步探索新的联合用药策略,拓宽治疗时间窗,改善延迟救治的预后,对于梭曼中毒的紧急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梭曼发挥神经毒性作用的机制及最新的治疗药物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发梭曼中毒的治疗新策略提供参考。

  • 13.
    额颞部开颅术中应用高频电刀对术后颞肌萎缩的影响
    赫道雯, 孙鹏举, 宁亮, 陈洪山, 王柄森, 田野, 高志波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1): 40-4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1.006
    摘要 (67) HTML (5) PDF (19079 KB) (33)

    目的

    探讨额颞部开颅术中应用高频电刀对患者颞肌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行额颞部开颅术的91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研究组(术中使用高频电刀,48例)和对照组(术中使用骨膜剥离器和双极电凝,43例)。比较2组患者的分离颞肌时间、分离颞肌时出血量及术后总引流量;收集患者术后的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测量颞肌容积,比较2组患者术后颞肌萎缩的程度;统计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比较2组患者术后张口受限、面部感觉障碍、咀嚼疼痛、颞部凹陷等不良事情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分离颞肌时间较短、分离颞肌时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颞肌萎缩较对照组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研究组患者术后咀嚼疼痛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额颞部开颅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分离颞肌可有效缩短分离颞肌时间、减少分离颞肌时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合理使用高频电刀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颞部萎缩,减少患者的生活焦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1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钠水平变化规律对继发性脑积水的预测价值
    吴东阳, 赵玉龙, 文安国, 李俊之, 纪鑫, 赵明光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1 (01): 32-3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5.01.005
    摘要 (67) HTML (6) PDF (950 KB) (1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血钠水平变化规律对继发性脑积水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30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积水将患者分为继发性脑积水组(32例)和无继发性脑积水组(98例)。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术后血钠水平变化规律,构建血钠水平变化速率与继发性脑积水组的联合模型;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继发性脑积水组术后血钠变化规律与脑脊液压力(CSFP)参数的相关性;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TBI术后并发继发性脑积水的潜在风险因素;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估计血钠水平规律与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关联及其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2组患者的颅脑损伤部位、手术前后GCS评分、脑室系统出血、导水管与环池结构清晰以及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血钠水平均在术后第2天明显升高,且继发性脑积水组在术后2~28 d的血钠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继发性脑积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不同血钠水平与脑脊液可溶性Fas(sFas,OR=1.495,95%CI:1.133~1.967,P=0.009)、sFas配体(sFasL,OR=1.307,95%CI:1.106~1.748,P=0.011)、CSFP(OR=1.608,95%CI:1.276~2.308,P=0.004)及颅内压相关系数(RAP,OR=1.328,95%CI:1.025~1.768,P=0.006)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脑室系统出血、合并颅内感染、大面积脑梗死,术后sFas、sFasL、CSFP、RAP升高及术后2 d血钠水平≥149.76 mmol/L均是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血钠水平规律与术后继发性脑积水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

    sTBI患者术后的血钠水平变化规律与继发性脑积水关系密切,对术后继发性脑积水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

  • 15.
    联合手术治疗寰枕部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效果分析
    戴志强, 罗为, 谢佳芯, 刘羽阳, 李杰, 张鑫, 邓洵鼎, 曹宁, 封亚平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25-32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02
    摘要 (64) HTML (3) PDF (2419 KB) (12)

    目的

    分析颈椎固定术并后颅窝减压术联合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治疗寰枕部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SY)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 年1 月至2024 年5 月行颈椎固定术并后颅窝减压术联合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治疗的93例寰枕部畸形合并SY患者,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脊髓空洞直径和体积变化以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患者术后头痛、头晕、颈肩部、上肢疼痛、麻木、肢体活动不灵、行走不稳、后组颅神经障碍、四肢肌力降低、感觉障碍等症状缓解明显,肌肉萎缩改善较少。术后患者的脊髓空洞最大前后直径、同平面脊髓前后直径、空洞脊髓比、空洞长度及空洞体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RI 示空洞体积明显改善82 例(88.2%),改善10 例(10.8%),无改善1 例(1.1%)。

    结论

    颈椎固定术并后颅窝减压术联合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治疗寰枕部畸形合并SY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 16.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膨出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王霞, 粱育磊, 沈杰, 袁杰, 吴颖鹏, 张丽丽, 陈相娣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59-366.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07
    摘要 (62) HTML (5) PDF (1856 KB) (3)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脑膨出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通过随机森林算法构建sTBI术后脑膨出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康复科自2020 年3 月至2023 年6 月行手术治疗的180 例sTBI 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建模组。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脑膨出将其分为脑膨出组和非脑膨出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BI患者术后脑膨出发生的危险因素,运用R 软件建立预测sTBI 患者术后脑膨出发生的随机森林模型。同时收集我院自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78例sTBI患者作为验证组,验证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

    在180例sTBI患者中,术后有104例sTBI患者术后发生了脑膨出(脑膨出组),76 例sTBI 患者术后未发生脑膨出(非脑膨出组),术后脑膨出发生率为57.78%(104/180)。脑膨出组和非脑膨出组患者术前颅内压、术前GCS 评分、受伤到手术时间、未人工硬膜减张缝合、使用弹力泳帽、迟发型出血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颅内压>60 mmHg、术前GCS 评分3~5 分、受伤到手术时间>6 h、未人工硬膜减张缝合、未使用弹力泳帽、迟发型出血均是sTBI患者术后并发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预测sTBI患者术后脑膨出的相对重要预测因子依次排序为术前GCS评分、受伤到手术时间、未人工硬膜减张缝合、术前颅内压、迟发型出血、使用弹力泳帽;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sTBI 患者术后脑膨出的随机森林模型AUC 值为0.850(灵敏度为78.85%,特异度为78.95%),高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AUC=0.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6,P=0.022)。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发现,验证组的AUC 值、特异度和灵敏度依次为0.838、81.40%和74.36%,与建模组的AUC 相接近,均为中等预测效能(Z=0.740,P=0.460)。

    结论

    sTBI 患者术后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术前GCS评分、受伤到手术时间、未人工硬膜减张缝合、术前颅内压、迟发型出血、使用弹力泳帽,基于此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效能。

  • 17.
    巨大囊实性听神经瘤双镜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李林峰, 石爽, 吴越, 童瑜, 杨刚, 钟东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82-38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11
    摘要 (62) HTML (1) PDF (5836 KB) (8)

    听神经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经迷路径路和中颅窝径路是听神经瘤手术的三大经典入路。对于肿瘤体积较大(最大径>3 cm)且术前听力正常者往往推荐采取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切除肿瘤,显微镜+可变角度内镜+内听道掏刮三件套的应用使术者能够直视下在整个内听道内进行操作,达到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本文报道1 例最大径4.1 cm 的囊实性听神经瘤患者,经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部分磨开内听道后壁,在可变角度内镜下利用内听道掏刮器械切除肿瘤,术后听神经瘤全切,患者听力丧失,患侧面神经动态功能HB分级Ⅰ级。

  • 18.
    炎症反应与创伤性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性
    熊伟, 杨华, 肖现, 黄仁强, 卢昆, 王松青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30-33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03
    摘要 (60) HTML (6) PDF (16738 KB) (29)

    目的

    探讨炎症反应与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收治的外伤性脊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入院时和术后6个月时的AIS 分级,并收集入院时血液相关指标,包括血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C 反应蛋白(CRP)等,根据入院时AIS 分级将患者分为A、B、C 和D 级,对比不同分级tSCI患者的炎症指标,并分析炎症指标与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性。同时,为进一步证明tSCI中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通过GEO 数据库下载tSCI 相关数据集(GSE226238 和GSE151371),利用GEO2R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利用Metascape和KOBAS在线分析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功能和KEGG 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AIS A 级患者的血清WBC、NEUT、NLR 及CRP 水平明显高于B 级、C 级及D 级患者,B 级患者的CRP 水平明显高于C 级与D 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WBC、NEUT 和CRP 与术后6 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存在强相关性(Eta2=0.975、0.986、0.968,P<0.05)。从GSE226238 和GSE151371 数据集中筛选出156 个差异共表达基因,其中14个为上调基因,142个为下调基因,基因功能富集和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炎症相关过程中,包括细胞对细胞因子刺激的反应、NEUT 脱颗粒、急性/慢性炎症反应、调节WBC 增殖、免疫细胞的调节、PI3K-AKT 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h17 细胞分化等。

    结论

    炎症反应与tSCI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改善密切相关,可能是决定tSCI术后功能改善的关键因素之一。

  • 19.
    经皮通道联合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胸椎哑铃型神经鞘瘤
    薛亮, 陈业煌, 吴箭午, 郑兆聪, 魏梁锋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40-34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04
    摘要 (58) HTML (3) PDF (6187 KB) (8)

    目的

    探讨经皮通道联合显微镜下一期手术切除胸椎哑铃型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22年12月采用经皮通道系统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胸椎哑铃型神经鞘瘤的患者43 例。观察并统计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采用McCormick 分级法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评分变化。

    结果

    43 例患者均完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神经鞘瘤,术中出血(85.2±16.7)mL,手术时间80.0(68.0,90.0)min,住院天数为6.0(5.0,7.0)d。术中2例患者发生胸膜撕裂,即刻予以封堵,术后无气胸、肺炎发生。术后末次随访复查胸椎CT、MRI未见胸椎畸形及肿瘤复发;脊髓功能改善42例(97.7%),无改善1 例(2.3%)。患者术前1 d、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通道系统联合显微镜可一期、安全切除胸椎哑铃型神经鞘瘤,并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脊柱不稳定的发生率。

  • 20.
    MAPK信号通路相关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陈诚, 陈保东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76-38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6.010
    摘要 (58) HTML (4) PDF (888 KB) (9)

    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的50.1%。非编码RNA(ncRNA)是一类能转录但不编码蛋白质的RNA 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已被证明参与多种疾病生物过程,如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研究表明微小RNA、长链ncRNA 和环状RNA 等ncRNA 可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调节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进展,而MAPK 信号通路相关的ncRNA 是胶质瘤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基于此,本文围绕MAPK 信号通路相关的ncRNA 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展开综述,旨在为胶质瘤的治疗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