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circ-SESN2 沉默靶向调控miRNA-23a-5p/ULK1 在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京, 牛博, 刘晓蓓, 魏新雪, 黄荣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5): 263-27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5.002
    摘要 (59) HTML (10) PDF (13638 KB) (14)

    目的

    探究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中circ-SESN2沉默对miR-23a-5p与ULK1通路的靶向调控机制。

    方法

    (1)收集B35 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100、200、400、600、800 μmol/L)H2O2干预24 h,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状态,确定H2O2诱导B35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最佳条件。(2)将B35细胞分别转染含有circ-SESN2的3’UTR野生型(WT)和突变型(MT)质粒后,分为circ-SESN2-3’UTR WT+miR-NC 组、circ-SESN2-3’UTR WT+miR-23a-5p 组、circ-SESN2-3’UTR MT+miR-NC组和circ-SESN2-3’UTR MT+miR-23a-5p组。采用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circ-SESN2基因表达情况,验证circ-SESN2与miRNA-23a-5p的靶向结合关系。(3)比较不同siRNA浓度(0.1、0.01 μmol/L)和不同转染时长(24、48 h)的转染效果,以及3 个不同靶点(siRNA-circ-SESN2-1156、1227、1692)对circ-SESN2的沉默效果,确定siRNA 的最佳转染条件和最有效的circ-SESN2 siRNA 靶点。(4)将B35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H/R 模型+siRNA 阴性对照组和H/R 模型+circ-SESN2-siRNA 组,除空白组,其余3 组均加入400 μmol/L H2O2干预24 h,干预后采用CCK-8 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状态,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指标[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NO、3-硝基酪氨酸(3-NT)],采用qRT-PCR 检测miRNA-23a-5p和ULK1基因表达,使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ULK1蛋白的含量。

    结果

    (1)CCK-8检测和SOD活性检测结果显示,B35细胞的存活率、SOD活性均随H₂O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400 μmol/L 组相较于0、100 和200 μmol/L 组的存活率下降明显,400 μmol/L 组相较于0 和100 μmol/L 组的SOD 活性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将400 μmol/L H₂O₂作为后续实验的氧化应激损伤条件。(2)circ-SESN2-3’UTR WT+miR-23a-5p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circ-SESN2-3’UTR WT+miR-NC组、circ-SESN2-3’UTR MT+miR-NC组和circ-SESN2-3’UTR MT+miR-23a-5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转染浓度0.1 μmol/L siRNA 转染48 h 的转染率显著优于其他转染条件(0.01 μmol/L siRNA 转染24 h、0.01 μmol/L siRNA转染48 h、0.1 μmol/L siRNA转染24 h)。靶点筛选中,siRNA-circ-SESN2-1156组、siRNA-circ-SESN2-1227 组和siRNA-circ-SESN2-1692 组的基因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和siRNA-NC 组,其中siRNA-circ-SESN2-1692的沉默效果最佳。(4)H/R模型+circ-SESN2-siRNA组的细胞存活率低于空白组,但高于H/R 模型+siRNA 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H/R 模型+circ-SESN2-siRNA 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组,但低于H/R 模型+siRNA 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 模型+circ-SESN2-siRNA 组的Mn-SOD、T-SOD 含量较空白组降低,较模型组、H/R 模型+siRNA 阴性对照组升高;NO和3-NT含量较空白组升高,较模型组、H/R模型+siRNA阴性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检测显示,H/R 模型+circ-SESN2-siRNA 组中miRNA-23a-5p较模型组和H/R模型+siRNA 阴性对照组升高,ULK1 较模型组和H/R 模型+siRNA 阴性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B35 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特异性沉默circRNA-SESN2 可能通过SESN2/miRNA-23a-5p/ULK1通路使ULK1表达减少,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 2.
    颅脑创伤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潘冬生, 梁国标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4): 193-19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4.001
    摘要 (57) HTML (8) PDF (2886 KB) (19)

    颅脑创伤(TBI)治疗涉及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策略,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技术在诊断、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提高了TBI的救治水平,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然而这些新型技术在临床实践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仍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本文主要针对TBI治疗中高级影像学技术、生物标志物、神经重症监测技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作一述评。

  • 3.
    CT灌注成像参数及血栓弹力图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李刚, 潘晓帆, 田雪, 刘路路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4): 226-2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4.006
    摘要 (51) HTML (4) PDF (1413 KB) (16)

    目的

    探讨CT 灌注成像(CTP)参数及血栓弹力图(TEG)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1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收治的149 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3 d 内是否发生END 将患者分为END组和无END组,比较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缺血区达峰时间(TTP)、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动力时间(KT)、反应时间(RT);比较不同脑卒中病因的CTP 参数和TEG 参数。采用Pearson 法分析NIHSS 评分与CBV、TTP、CBF、RT、KT 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END 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ROC 曲线分析CTP、TEG 相关指标的预测效能。

    结果

    149 例患者中,END 组26 例,无END 组123 例,2 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 组患者的缺血区TTP、CBV、CBF 均高于无END 组,KT、RT 均少于无EN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 法分析,NIHSS评分与TTP、CBV、CBF 呈正相关,与RT 呈负相关(P<0.05)。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显示,TTP、CBV、CBF、KT、RT 是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END 的独立影响因素。ROC 曲线分析显示,TTP、CBV、CBF、KT、RT 及5 项指标联合预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END 的AUC 分别为0.759、0.694、0.758、0.736、0.794、0.965。5 项指标联合的AUC 分别与TTP、CBV、CBF、KT、RT 的AUC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P、TEG 能够有效预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END,对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

  • 4.
    大鼠脊髓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神经元钙超载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薛文, 刘卓, 贾卫华, 张小义, 刘进, 王爱国, 冯志刚, 杨鑫, 田祺, 段虎斌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4): 198-20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4.002
    摘要 (51) HTML (8) PDF (15068 KB) (19)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元内钙离子(Ca2+)浓度及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SCI 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100 只雄性Wistar 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3∶1分为实验组(75只)和对照组(25只),实验组采用Feeney法按自由落体致伤原理制成不同损伤程度的SCI大鼠病理模型,并按照损伤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25只)、中度组(25只)和重度组(25只),对照组仅行手术操作,不进行打击损伤。在建模后0.5、6、12、24、48、72 h,每组分别取10只大鼠予以眼内眦取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CGRP浓度;并分别于各时间点取3只大鼠(伤后72 h的3只大鼠从眼内眦取血的10只大鼠中随机选取)予以断颈处死,取出脊髓(T9~11),分离神经元并进行纯度检测,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定神经元内Ca2+浓度。

    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神经元内Ca2+荧光像素值在损伤后持续升高,24 h时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的Ca2+荧光像素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血浆中CGRP 浓度在损伤后0.5 h 快速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6 h开始降低,48 h逐渐升高,且损伤后6、12、24、48 h的血浆中CGRP 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3组大鼠损伤后0.5 h血浆中CGRP 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2、24、48 h 血浆中CGRP 浓度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度组和重度组的Ca2+浓度和CGRP 浓度呈负相关(中度组:r=-0.513,P<0.001;重度组:r=-0.391,P=0.013)。

    结论

    SCI早期会出现神经元内钙超载和CGRP 浓度异常,且二者呈负相关,可能与原发损伤信号的传导及继发性级联反应二次损伤密切相关,SCI发生后及早维持神经元内Ca2+浓度和血浆中CGRP浓度的稳态,有利于SCI患者的治疗并改善预后。

  • 5.
    深入理解控制性减压技术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预防机制与效果
    王守森, 傅世龙, 鲜亮, 林珑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5): 257-26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5.001
    摘要 (50) HTML (7) PDF (3400 KB) (12)

    急性脑膨出是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开颅术中的危急现象,其常见诱因包括迟发性血肿、大面积脑梗死和弥漫性脑肿胀等,预后通常极差。近年来,随着控制性颅内减压(CID)理念及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术中脑膨出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仍会出现脑膨出未能成功预防的情况,尤其是存在严重弥漫性脑肿胀时。外伤性脑肿胀(TBS)是原发性脑膨出的重要基础,两者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对CID技术的临床效果应理性看待,并探索TBS的新理论和机制。本文主要针对TBS及原发性脑膨出的机制、CID 技术的操作要点及其对脑膨出的预防机制与效果作一述评,以期为提高TBI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提供参考。

  • 6.
    爆炸性颅脑创伤的诊治
    周良辅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3): 129-13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3.001
    摘要 (47) HTML (4) PDF (2328 KB) (11)

    爆炸性颅脑创伤(BRTB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颅脑外伤,具有突发性、死伤率高、社会危害性高等特点。BRTBI可引发多种类型的颅脑损伤,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假性动脉瘤等,且可累及其他器官和组织,造成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本文主要针对BRTBI的流行病学特点、致伤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及急诊处置等作一述评,以期为BRTBI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7.
    NF-L、NLRP3、S100B 蛋白在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吴东阳, 林向丹, 石佐林, 赵玉龙, 王振, 文安国, 纪鑫, 李俊之, 赵明光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5): 279-28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5.004
    摘要 (47) HTML (1) PDF (1441 KB) (4)

    目的

    探讨神经丝轻链(NF-L)、核苷酸结合低聚体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S100B 蛋白在颅脑损伤(TBI)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TBI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入院时GCS 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32 例,GCS>12 分)和中重度组(68 例,GCS≤12 分),常规治疗后30 d 再根据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2例,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28例,GOS≤3分)。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的NF-L、NLRP3、S100B 水平,比较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NF-L、NLRP3、S100B 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F-L、NLRP3、S100B 水平在TBI 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NF-L、NLRP3、S100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中重度组患者的NF-L、NLRP3、S100B水平高于轻度组,预后不良组患者的NF-L、NLRP3、S100B 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NF-L、NLRP3、S100B 及3 项联合评估颅脑中重度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2(0.649~0.715)、0.706(0.682~0.730)、0.711(0.685~0.737)、0.824(0.733~0.915),3项指标联合评估TBI严重程度的应用效能高于单一指标;NF-L、NLRP3、S100B及3项指标联合预测TBI 预后不良的AUC 分别为0.615(0.584~0.646)、0.735(0.685~0.785)、0.692(0.616~0.768)、0.816(0.728~0.904),3 项指标联合预测TBI 预后的应用效能高于单一指标。

    结论

    NF-L、NLRP3、S100B 在颅脑中重度损伤、预后不良中均呈高表达,能反映TBI的严重程度,为预后不良的预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8.
    神经胶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NAs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炎症的影响
    辛强, 朱文豪, 何川, 李文臣, 陈勃, 王海峰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3): 169-173.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3.008
    摘要 (46) HTML (4) PDF (651 KB) (13)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的进展是持续性的,脑组织受损可以激活神经胶质细胞,活化的神经胶质细胞通过外泌体介导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s)对神经元发挥保护或毒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分泌外泌体中的部分miRNAs可以减轻TBI后神经炎症,缓解继发性损伤,因此调节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有望改善TBI预后。本文围绕神经胶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NAs对TBI后神经炎症的影响展开综述,以期为相关神经炎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9.
    后颅窝减压联合不同硬脑膜处理方式对Chiari畸形Ⅰ型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丽丽, 陈鑫, 赵世光, 杨赫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4): 206-21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4.003
    摘要 (45) HTML (5) PDF (807 KB) (12)

    目的

    比较Chiari 畸形Ⅰ型(CM-Ⅰ)患者后颅窝减压后使用不同材质的人工硬膜行硬膜扩大成形术或硬膜外层切开术的短期疗效、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及长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 年9 月至2023 年12 月收治的169 例CM-Ⅰ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后颅窝减压术+硬膜外层切开术(A组),139例行后颅窝减压术+硬膜扩大成形术(B 组),包括61 例使用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的生物成分硬膜(B1 组),59 例使用主要成分是聚酯尿烷纤维的人工合成材料硬膜(B2 组),19 例使用主要成分是Polyglactin910 缝线和聚二氧环己酮(PDO)无色缝线交织而成的人工硬膜(B3 组)。比较4 组患者的术后短期Tator 评分、并发症、手术时间及长期预后。

    结果

    A 组与B1 组、B2 组、B3 组患者的术后短期有效率、好转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较B1 组、B2组、B3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cago-Chiari 预后量表评分和Tator 评分的评估结果显示,A组的改善率、好转率均高于B1 组、B2 组、B3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1 组、B2 组、B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M-Ⅰ患者后颅窝减压后行硬膜外层切开术比使用不同材质硬膜行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时间相对更短,长期疗效更好。

  • 10.
    颅脑外伤后阵发性交感神经兴奋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汤畅通, 王永楠, 王诗筌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4): 233-23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4.007
    摘要 (44) HTML (2) PDF (814 KB) (10)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后阵发性交感神经兴奋(PSH)的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的68 例颅脑外伤后出现PSH 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适当控制颅压、维持脑灌注稳定、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组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右美托咪定泵入。观察2 组患者ICU 住院时长和用药后PSH 的发作频次。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PSH-AM 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水平变化。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ICU 住院时长、PSH 发作频次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SH-AM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NSE、S100-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颅脑外伤后出现PSH 时,普萘洛尔联合右美托咪定能更有效地控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减轻神经系统损伤。

  • 11.
    介入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头皮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
    刘华亭, 张媛, 张登文, 王杰, 袁阳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5): 273-278.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5.003
    摘要 (44) HTML (3) PDF (841 KB) (4)

    目的

    分析介入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头皮动静脉畸形(SAVMs)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53例SAVM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切除组(21例)和介入联合组(32例)。手术切除组单纯应用手术切除治疗,介入联合组应用介入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结果

    2组患者全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联合组患者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少于手术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皮肿胀、局部压迫感、头晕)以及影像学评估结果(SAVMs最大直径、血管内径、血流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且介入联合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手术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联合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损伤、术后出血率较手术切除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 年,手术切除组的复发率为19.05%,介入联合组未见复发,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介入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可有效改善SAVMs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病灶范围,改善周围血管状态,降低复发率。

  • 12.
    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血/积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吴宏彬, 陶晓刚, 田润发, 王翀昊, 吴量, 刘伟明, 高国一, 刘佰运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3): 141-146.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3.003
    摘要 (43) HTML (9) PDF (1858 KB) (25)
    目的

    分析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血/积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创伤病区自2016年12月至2023年10月接受颅骨修补术治疗的4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有积血/积液,将患者分为有积血/积液组和无积血/积液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血/积液的危险因素。

    结果

    463例颅骨修补患者中37例患者术后发生了硬膜外积血/积液,发生率为7.99%,其中33例患者使用引流管+尿激酶灌注进行充分引流后好转,4例患者进行了二次开颅手术清除积血/积液。组间比较显示,2组患者的性别、单侧/同期双侧修补、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类型、负压吸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0.1的因素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男性、同期双侧修补、百多安引流管系统是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血/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年龄增大、男性、同期双侧修补、百多安引流管系统是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血/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术期关注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技巧,严格规范操作,彻底止血,并且术后有效引流能显著减少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血/积液甚至血肿的发生。

  • 13.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从长春, 王春琳, 武孝刚, 王金标, 章福彬, 孙磊, 王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3): 151-15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3.005
    摘要 (42) HTML (0) PDF (656 KB) (9)
    目的

    探究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发生不同时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以及VAP相关的病原学特征。

    方法

    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伤后接受机械通气≥48 h的169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VAP分为非VAP组和VAP组,再根据VAP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性VAP(EOVAP)组和晚发性VAP(LOVAP)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TBI患者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VAP相关病原学分布情况并统计其对抗生素的耐药率。

    结果

    169例sTBI患者中,84例患者发生VAP,发生率为49.70%,其中EOVAP组44例,LOVAP组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昏迷、头部损伤、胸部损伤、肺挫伤和ISS评分是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昏迷、头部损伤和ISS评分是EOVAP和LOVAP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病原学分析显示,EOVAP患者的致病菌多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LOVPA患者的致病菌多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且多为多重耐药菌,特别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结论

    sTBI患者发生VAP的因素存在差异,年龄、昏迷、头部损伤和ISS评分是EOVAP、LOVAP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其VAP发生期间的动态细菌谱及细菌耐药谱对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有一定意义。

  • 14.
    治疗时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唐必英, 李钢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4): 213-21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4.004
    摘要 (40) HTML (3) PDF (817 KB) (10)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时机对不同Hunt-Hess 分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亚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331 例aSAH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Hunt-Hess 分级将患者分为低分级组(Hunt-Hess Ⅰ~Ⅲ级,265例)和高分级组(Hunt-Hess Ⅳ~Ⅴ级,66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低分级开颅治疗、低分级介入治疗、高分级开颅治疗及高分级介入治疗。依据治疗时机不同,将低分级组分为超早期治疗(<24 h)、早期治疗(24~72 h)与延迟治疗(>72 h);高分级组分为超早期治疗(<24 h)与非超早期治疗(≥24 h)。比较不同治疗时机低分级、高分级aSAH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预后情况,分析预后与治疗时机的相关性。

    结果

    开颅或介入治疗的不同分级的患者在各治疗时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或介入治疗的低分级aSAH 患者在超早期治疗、早期治疗、延迟治疗的术后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或介入治疗的高分级aSAH 患者在超早期治疗、非超早期治疗的术后mR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高分级aSAH 患者开颅、介入治疗的预后与治疗时机具有相关性(r=0.352、0.481,P<0.05)。

    结论

    低分级aSAH 患者行开颅或介入手术治疗整体预后较好,不同治疗时机对预后无影响;高分级aSAH 患者行超早期开颅或介入手术治疗的整体预后较非超早期治疗有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15.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
    李晓东, 李昂, 马龙, 刘亮, 魏云, 王汉宇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4): 254-256.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4.011
    摘要 (39) HTML (1) PDF (5295 KB) (6)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可由先天性因素(血管壁发育异常及遗传)和后天性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创伤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所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常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目前手术干预方式主要包括开颅夹闭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未破裂动脉瘤往往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动脉瘤破裂出血且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通常采用开颅夹闭术,术中可用显微镜清晰地看到责任动脉瘤,从而完全夹闭瘤颈,并且可同时行脑内血肿清除术,释放血性脑脊液,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几率,减轻脑组织水肿,必要时去骨瓣、降颅压,以改善预后。本文报道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

  • 16.
    雷公藤红素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张晟豪, 周杰, 姚鹏飞, 李长栋, 屈晓东, 南亚强, 曹丽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3): 132-140.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3.002
    摘要 (38) HTML (13) PDF (34293 KB) (25)
    目的

    探究雷公藤红素(Cela)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继发性脑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120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36只)、颅脑创伤组(TBI组,42只)、干预组(TBI+Cela组,42只)。Sham组仅行开骨窗处理;TBI组与TBI+Cela组开骨窗后采用微处理器控制的气动冲击装置建立小鼠TBI模型,分别于术前24 h和TBI造模后0.5 h,TBI+Cela组的小鼠予以腹腔注射Cela(1 mg/kg体质量),TBI组的小鼠予以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TBI造模后24 h,采用尼氏染色法测定TBI后脑损伤体积;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转角实验及挂线实验测定TBI后脑功能的损伤程度;DHE染色法测定TBI后脑组织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BI后丙二醛(MDA)、三磷酸腺苷含量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并计算TBI后线粒体超微形态改变情况;Western blotting测定TBI后SIRT3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变情况。

    结果

    TBI后24 h,TBI+Cela组的脑损伤体积、脑含水量较TBI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后小鼠神经功能明显受损,TBI+Cela组的mNSS评分较TBI组显著降低,坠落潜伏期较TBI组显著升高,向左转向的比例较TBI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后小鼠脑组织ROS、MDA水平显著升高,TBI+Cela组的ROS、MDA水平较TBI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后线粒体形态与功能显著受损,TBI+Cela组的线粒体形态与功能损伤程度较TBI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后SIRT3的表达显著降低,TBI+Cela组中SIRT3的表达水平较TBI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la可显著减轻TBI造成的脑实质与功能损伤、氧化应激强度以及线粒体形态与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对SIRT3的正向调控来发挥线粒体保护作用,进而减轻TBI后的氧化应激强度,最终发挥减轻TBI后继发性损伤的作用。

  • 1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压监测与管理
    冯铭, 孙洪涛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4): 248-253.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4.010
    摘要 (38) HTML (1) PDF (2170 KB) (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作为一种神经系统急症,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颅内压(ICP)增高是aSAH 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早期脑损伤(包括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受损)被认为是aSAH 后ICP增高的常见原因,若未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然而,aSAH 后ICP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与aSAH 后ICP 增高密切相关。尽管目前aSAH 的治疗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针对aSAH后ICP增高的管理尚无统一的共识指南。本文总结了aSAH后ICP增高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并回顾现有的各种治疗管理策略,旨在探讨ICP监测和管理的最佳方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18.
    标准前颞叶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
    张小凤, 孙晓琴, 黄军, 冀涵页, 杨辉, 侯智, 张春青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3): 189-19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3.012
    摘要 (37) HTML (2) PDF (5587 KB) (2)

    颞叶癫痫(TLE)是最常见的癫痫类型之一,约60%~80%的患者最终会发展成药物难治性癫痫,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标准前颞叶切除术(ATL)是治疗药物难治性TLE的有效术式。本例TLE患者在经过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后确诊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经术前评估致痫灶位于颞叶,行ATL后患者的癫痫发作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 19.
    保守治疗大量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体会(附10例报告)
    毛进鹏, 陶治鹤, 刘琦, 王勇, 周明安, 陈劲松, 田少斌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3): 164-168.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3.007
    摘要 (37) HTML (5) PDF (3077 KB) (12)
    目的

    探讨大量创伤性硬膜外血肿(LTEDH)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成功保守治疗的10例LTED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头颅CT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10例LTEDH患者经过13~44 d的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出院时GOS 5分。通过连续复查头颅CT,可见硬膜外血肿在伤后6~13 d开始吸收,伤后43~90 d完全吸收。出院后随访3~6个月,均无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出现。

    结论

    若LTEDH患者的GCS≥13分、血肿厚度最大厚度为(2.18±0.55)cm、神经功能受损轻微,采用保守治疗可能避免手术,获得良好预后。

  • 20.
    海藻酸盐水凝胶支架在颅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孙明策, 韩世焕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5): 310-31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5.009
    摘要 (37) HTML (2) PDF (843 KB) (6)

    海藻酸盐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作为三维培养支架在骨组织修复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且取得了显著进展。海藻酸盐水凝胶因其自身优越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使其在颅骨缺损区域起到持续释放的作用,从而促进骨细胞的再生、增殖和分化,加速骨组织修复过程,提高其在骨组织修复中的疗效。本文围绕海藻酸盐水凝胶搭配3D支架在颅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展开综述,旨在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