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的进展
    张永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29-13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01
    摘要 (80) HTML (7) PDF (2547 KB) (15)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意识障碍是TBI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颈段脊髓电刺激(cSCS)已被证明是治疗TBI后意识障碍的有效方法,可直接调节意识障碍患者的觉醒水平。本文主要对cSCS的临床应用(包括术前综合性评估、术后程控、刺激参数的选择、术后并发症)以及cSCS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可能机制作一述评。

  • 2.
    D-阿洛糖对OGD/R诱导的HT22细胞损伤及Gal-3表达的影响
    张敏, 费晓炜, 罗耀文, 付奕豪, 张磊, 高大宽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35-14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02
    摘要 (65) HTML (11) PDF (3274 KB) (6)
    目的

    探讨D-阿洛糖处理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诱导的HT22细胞损伤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表达的影响。

    方法

    正常培养的HT22细胞,传代贴壁后,随机分为对照组、OGD/R组、D-阿洛糖组与抑制剂组。构建OGD/R模型,设立OGD/R组。D-阿洛糖组:构建OGD/R模型,复氧复糖时于培养基中加入10 mmol/L D-阿洛糖,持续到复氧复糖结束。抑制剂组:构建OGD/R模型,复氧复糖时于培养基中同时加入D-阿洛糖和TD139,持续到复氧复糖结束。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Gal-3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与OGD/R组相比,D-阿洛糖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Bax、Cleaved caspase-3、Gal-3、LGALS3BP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阿洛糖组相比,抑制剂组的Bcl-2/Bax表达显著增加,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阿洛糖处理对OGD/R诱导的HT2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以及D-阿洛糖可能通过抑制Gal-3发挥保护作用。

  • 3.
    急性颅脑损伤继发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李飞翔, 段虎斌, 李晋虎, 吴昊, 王永红, 范益民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5): 277-28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5.004
    摘要 (51) HTML (7) PDF (778 KB) (3)
    目的

    分析急性颅脑损伤(TBI)继发下肢静脉血栓(VE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200例急性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24 h的一般资料、影像资料、检验指标等,根据患者住院期间下肢彩超检查结果,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比较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分析急性TBI患者发生下肢VET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其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

    VTE组54例,非VTE组146例,2组患者在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入院GCS≤8分、下肢制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GCS≤8分、下肢制动为急性TBI患者发生下肢VE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入院GCS≤8分、下肢制动诊断TBI患者发生下肢VE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95%CI:0.642~0.791)、0.407(95%CI:0.341~0.500)、0.596(95%CI:0.501~0.691),该模型(以联合变量PRE表示)AUC值为0.770(95%CI:0.698~0.841),说明该模型对TBI患者发生下肢VET的预测效果较好。

    结论

    年龄、下肢制动和入院GCS≤8分是急性TBI患者发生下肢VET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4.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吕伟豪, 费晓炜, 武秀权, 何鑫, 郇宇, 吴霜, 豆雅楠, 费舟, 胡世颉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38-3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04
    摘要 (44) HTML (1) PDF (683 KB) (18)
    目的

    探讨入院伴随应激性高血糖(SH)的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住院期间随机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自2013年10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5例sTBI且入院首次随机血糖>11.1 mmol/L患者的住院期间病历资料。根据出院时的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患者住院期间随机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纳入的8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组67例,预后良好组18例。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随机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糖>11.1 mmol/L是s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6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感染,其中预后良好组3例,预后不良组23例,2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血糖水平>11.1 mmol/L的患者均较≤11.1 mmol/L的感染率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TBI合并SH患者住院期间的随机血糖水平与预后有关,且血糖>11.1 mmol/L是s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5.
    颅内压监测技术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张馨月, 韩帅, 张舒石, 李文臣, 张舒岩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4): 246-2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4.009
    摘要 (41) HTML (4) PDF (631 KB) (8)

    颅内压(ICP)是颅腔的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当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的ICP持续增高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神经损害,甚至形成脑疝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而以ICP监测为主的多模态监测技术的出现,使临床医师在救治TBI患者时能够实时动态地监测ICP及其相关参数变化。目前有创监测技术以脑室型ICP监测为主,结果最为准确;而多种新型无创监测技术也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多模态ICP监测技术在TBI治疗中的应用展开综述,并结合文献比较各种监测技术的优劣,为临床选择相应监测方法提供依据。

  • 6.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诊疗现状
    何佳伟, 张良, 杨骐, 王占祥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75-17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09
    摘要 (35) HTML (1) PDF (643 KB) (3)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术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不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是TBI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会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目前关于PHI的定义、发生机制、相关标志物尚不统一,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综述目前关于TBI后PHI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7.
    FSTL1基因在胶质瘤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程亚飞, 任长远, 李海马, 孙恺, 马亚群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4): 206-21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4.003
    摘要 (34) HTML (2) PDF (23802 KB) (5)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FSTL1基因在胶质瘤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方法

    从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下载胶质瘤基因表达量及临床数据,按照FSTL1表达水平将胶质瘤患者分为高表达组(FSTL1表达量≥29.1 reads)和低表达组(FSTL1表达量<29.1 reads)。寻找高低组间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分析构建预后模型,并在胶质瘤纵向分析(GLASS)数据集中进行验证。

    结果

    FSTL1的高表达与较差的临床特征有关,如:1p19q的非联合缺失、IDH野生型、较高的WHO级别等。低表达组患者的预后均明显优于高表达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外基质组织、免疫相关、脉管系统发育等。基因富集分析发现的通路主要有:ECM_RECEPTOR_INTERACTION、G2M_CHECKPOINT、L6_JAK_STAT3_SIGNALING、TNFA_SIGNALING_VIA_NFKB等。与低表达组相比,高表达组显示出较高的免疫和基质评分,但纯度评分较低(均P<0.001),构建风险评分的基因有:ALDOCGLC1LINC00634TGIF1TPM4TRAM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风险评分的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较差。构建生存预测诺模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校正曲线均显示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

    FSTL1与胶质瘤的临床和分子特征有关,FSTL1的表达量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是胶质瘤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和独立的预后因素。

  • 8.
    冠状切口额下入路治疗前颅窝巨大脑膜瘤
    李晓东, 魏云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5): 318-31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5.011
    摘要 (34) HTML (2) PDF (572 KB) (2)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功能区脑膜瘤因临近功能区脑组织,患者早期往往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症状如头痛、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患者就诊时瘤体往往较小;而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早期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当患者发现肿瘤时体积多已经较大,且肿瘤位置较深,手术治疗难度大。本文采用冠状切口额下入路治疗1例前颅窝底巨大脑膜瘤患者,该手术入路能够彻底暴露肿瘤,手术操作安全,术后效果满意。

  • 9.
    重型颅脑损伤的外科救治策略
    王守森, 黄银兴, 陈宇晖, 胡晓芳, 刘海兵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90-19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12
    摘要 (33) HTML (1) PDF (578 KB) (1)

    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发生颅脑损伤(TBI),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重型颅脑损伤(sTBI)可能导致昏迷、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脑疝等严重后果,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由于TBI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伤情的不同方面。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sTBI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各种治疗方法,尤其强调复杂病例的诊断和微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救治质量,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 10.
    生物电相关疗法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刘卓, 段虎斌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5): 257-260.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5.001
    摘要 (31) HTML (4) PDF (2249 KB) (7)

    神经损伤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神经功能的缺损和丧失,临床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但术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而康复治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通常以保护残余神经功能为主,成为恢复神经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生物电相关疗法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中,如电刺激疗法能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和再生,电场可以影响细胞内分子的移动和趋化细胞迁移等。本文主要针对生物电相关疗法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进展作一述评,深入探讨其治疗机制,以期为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11.
    静脉溶栓后机械取栓桥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可行性研究
    程飞, 杨辉, 周世玲, 赵航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49-153.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04
    摘要 (30) HTML (1) PDF (634 KB) (1)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后机械取栓桥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

    选取琼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静脉溶栓)35例、观察A组(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35例和观察B组(直接机械取栓)35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3组患者的NIHSS、mRS评分,以及血管再通率、良好预后率、严重致残率及死亡率。

    结果

    3组患者治疗24 h、1个月、3个月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A组、观察B组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A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观察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观察A组、观察B组的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A组的mRS评分明显低于观察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观察B组预后良好率、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严重致残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严重致残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静脉溶栓后机械取栓桥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减轻残疾程度,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预后,降低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

  • 12.
    前床突磨除和视神经管开放对前床突脑膜瘤疗效的影响
    陈立华, 夏勇, 黄宏志, 魏帆, 孙恺, 陈文锦, 徐如祥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42-148.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03
    摘要 (29) HTML (1) PDF (16522 KB) (1)
    目的

    探讨前床突(ACP)磨除和视神经管开放对前床突脑膜瘤(ACM)切除的影响,阐明ACP磨除和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7月至2021年6月由笔者行手术治疗的63例A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经硬膜外ACP磨除、视神经管去顶术,以及视鞘开口;36例经标准的额颞部开颅手术,其中6例术中硬膜内ACP磨除和开放视神经;14例经硬膜内外联合入路切除肿瘤。分析手术方式对肿瘤切除程度、视力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硬膜外与硬膜内ACP磨除术的疗效比较。

    结果

    术后3个月复查MRI结果显示,Simpson Ⅰ~Ⅱ级全切除48例(76.2%),Simpson Ⅲ~Ⅳ切除15例(23.8%)。肿瘤切除程度与是否实施ACP磨除、视神经管开放有关(P<0.05),而与手术方式(硬膜内、硬膜外或硬膜内外联合)无明显关系(P>0.05)。术后视力水平与术中视神经管开放有关(P<0.05),而与术中ACP是否磨除、手术方式无关(P>0.05)。

    结论

    磨除ACP和打开视神经管可以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患者术后视力。

  • 13.
    血浆PGK1早期检测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王召, 田进杰, 郭朝, 王蕾, 严红燕, 冯素娟, 张毅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54-15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05
    摘要 (29) HTML (5) PDF (1210 KB) (4)
    目的

    探讨血浆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早期检测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前瞻性收集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68例TBI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度TBI组(GCS 13~15分)、中度TBI组(GCS 9~12分)和重度TBI组(GCS 3~8分)。根据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入院后12 h内血浆PGK1及白介素-6(IL-6)水平,分析各组血浆PGK1及IL-6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两者与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

    结果

    TBI组血浆PGK1、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TBI患者分为轻度TBI组(25例)、中度TBI组(22例)和重度TBI组(21例)。中度TBI组血浆PGK1、IL-6水平明显高于轻度TBI组,重度TBI组亦明显高于中度T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PGK1水平与GCS评分呈强负相关(r=-0.697);IL-6水平与GCS评分呈强负相关(r=-0.633);血浆PGK1水平与GOS评分呈强负相关(r=-0.641);IL-6水平与GOS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565);血浆PGK1与IL-6呈中度正相关(r=0.4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GK1浓度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虽低于GCS评分,但超过了IL-6(GCS、PGK1、IL-6的AUC值分别为0.965、0.812、0.769,P<0.001)。

    结论

    TBI患者血浆PGK1水平与脑外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在血浆中与IL-6水平呈正相关,二者水平越高,TBI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 14.
    Koos3、4级前庭神经鞘瘤在桥小脑角区的生长方向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盛成俊, 沈宇晟, 李彦东, 贺诗茹, 吴徐超, 赵小玉, 曾加, 麦麦提力·米吉提, 更·党木仁加甫, 朱国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4): 216-22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4.004
    摘要 (29) HTML (0) PDF (8741 KB) (1)
    目的

    探讨Koos3、4级前庭神经鞘瘤(VS)在桥小脑角(CPA)区的生长方向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电生理监测下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的55例Koos3、4级VS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所有患者肿瘤内听道轴前部及后部的最大距离A及P,计算P/A比值以及肿瘤最大直径B。采集患者术后早期(2周)、术后远期(6个月)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根据H-B分级将患者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分析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组55例VS患者中,48例(87.3%)全切,其中1例未解剖保留面神经;2例(3.6%)近全切;5例(9.1%)次全切。术后2周,良好组32例(58%),不良组23例(42%)。术后6个月,良好组38例(69%),不良组17例(3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A是VS患者术后早期及远期面神经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Koos3、4级VS在CPA区生长方向是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A比值越大及A值越小,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概率越大。

  • 15.
    迷走神经电刺激术中充分剥离迷走神经鞘膜对术后癫痫发作影响的研究
    王利, 张磊, 费晓炜, 伊西才, 王彦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60-16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06
    摘要 (28) HTML (2) PDF (11175 KB) (3)
    目的

    分析迷走神经电刺激术(VNS)中显微镜下充分剥离迷走神经鞘膜治疗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60例行迷走神经电极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仅肉眼下常规剥离迷走神经鞘膜或不剥离鞘膜(A手术组),余80例在显微镜下充分剥离迷走神经鞘膜(B手术组)。观察开机后1、3、6、12个月,在最适刺激参数条件下,2组患者癫痫发作改善情况、语言认知功能及情绪改善情况。

    结果

    VNS术后开机1、3、6、12个月,B手术组的Ⅰ级改善率明显高于A手术组,总体有效率也均高于A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NS术后开机12个月,B手术组的语言认知改善率、情绪改善率高于A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显微镜下充分剥离迷走神经鞘膜的精准手术方式可明显改善癫痫患者术后的发作和语言认知及情绪变化。

  • 16.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沈汉超, 何炯周, 田君, 魏梁锋, 王守森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50-35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06
    摘要 (28) HTML (1) PDF (682 KB) (9)
    目的

    探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脑疝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和仓山院区神经外科收治的231例老年sTBI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231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106例,预后不良组12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GCS评分、查尔森共病指数(CCI)、瞳孔反射异常、环池消失、术中并发脑膨出、中线结构移位、血氧饱和度<90%的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CCI≥2分、环池消失、血氧饱和度<90%、术中并发脑膨出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70岁、CCI≥2分、环池消失、血氧饱和度<90%、术中并发脑膨出是老年sTBI合并脑疝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充分考虑这些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17.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脓肿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陈浪, 陈玉静, 肖恺, 陈阳, 邵强, 潘力, 胡飞, 王焕明, 陈俊, 徐豪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78-3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11
    摘要 (27) HTML (2) PDF (2018 KB) (5)

    脑室-腹腔(ventriculo-peritoneal,V-P)分流术是将一组带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植入体内,将脑脊液从脑室分流到腹腔中吸收,是治疗脑积水最常用的分流手术[1]。目前关于V-P分流术后发生脑脓肿报道较少,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于2022年12月收治1例V-P分流术后脑脓肿患者,现将该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复习作一报道。

  • 18.
    大脑凸面脑膜瘤的个体化全程管理
    钟东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4): 193-198.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4.001
    摘要 (24) HTML (1) PDF (1725 KB) (10)

    大脑凸面脑膜瘤是常见的偶发脑肿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5%~25%。凸面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尚存争议,脑膜瘤生物学、影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实现了患者的精准个体化临床风险分层,可以指导患者影像学监测、手术治疗及术后放射治疗的决择。个体化管理方法可用来平衡积极地全切肿瘤和保护邻近神经功能结构,同时考虑患者自身身体条件、脑膜瘤的特异性因素(如脑膜瘤生物学特性、具体位置、影像学特征)以及放射治疗的可能性。凸面脑膜瘤的分层管理方法是高度个性化的,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预期寿命、目前的神经功能状态、脑膜瘤的自然病史、伴发其他疾病优先级,并涉及围绕治疗目标、肿瘤控制的持久性、不良反应和不同处理措施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来综合决策。本文主要围绕大脑凸面脑膜瘤的个体化全程管理作一述评。

  • 19.
    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闭塞行椎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周帅, 王海波, 刘朋飞, 张继红, 马晓艳, 王喆, 张文学, 王金鹏, 王明鑫, 姜丽娜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70-17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08
    摘要 (24) HTML (2) PDF (631 KB) (1)
    目的

    分析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椎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疗效。

    方法

    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和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脑卒中中心自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3例行椎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累及椎动脉起始部的症状性(6个月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非致残性卒中)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均经最佳药物治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他汀类降脂药物及危险因素控制)3个月以上,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椎动脉起始部管腔直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管再狭窄发生率。

    结果

    33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0.91%(30/33)。术后1周内出现声音嘶哑3例(9.09%)、霍纳综合征2例(6.06%)、乳糜漏1例(3.03%)、出血1例(3.03%)、急性脑梗死1例(3.03%)。33例患者术后起始部管腔直径较术前明显增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安全有效。

  • 20.
    改良aEEG评分评估高危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脑损伤的效果分析
    冀京雷, 李秀丽, 贾亚男, 冯会敏, 刘丽艳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3): 165-16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3.007
    摘要 (22) HTML (1) PDF (871 KB) (3)
    目的

    探讨改良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对高危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脑损伤的评估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邢台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自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出生的167例高危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新生儿是否存在脑损伤[新生儿神经行为评估(NBNA)≤35分]分为脑损伤组和无脑损伤组。分别采用常规aEEG评分标准和改良aEEG评分标准依次对2组新生儿出生12 h内的脑电图进行评分,比较2组新生儿的常规aEEG评分和改良aEEG评分结果,并比较2种评分对高危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结果。

    结果

    167例高危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中,无脑损伤组83例,脑损伤组84例,其中自然分娩转剖宫产脑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剖宫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组的常规aEEG评分和改良aEEG评分均低于无脑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aEEG评分与常规aEEG评分对高危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脑损伤的评估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aEEG评分和常规aEEG评分对高危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脑损伤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9分和8分,改良aEEG评分评估脑损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高于常规aEEG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aEEG评分和改良aEEG评分均可用于高危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脑损伤评估,后者效果更好。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