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术后慢性意识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王如海, 韩超, 于强, 胡海成, 孙菲琳, 杨震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2): 78-83.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2.003
    摘要 (116) HTML (13) PDF (1332 KB) (24)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慢性意识障碍(pDoC)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79例手术治疗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昏迷时间是否超过28 d,将患者分为pDoC组(≥28 d)和非pDoC组(<28 d)。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sTBI患者术后pDoC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pDoC的预测价值。

    结果

    179例sTBI患者中,60例发生pDoC,发生率为33.5%。pDoC组与非pDoC组的年龄、脑疝、创伤性脑室出血、GCS评分、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创伤性脑梗死(PTCI)、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应激性溃疡、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慢性脑积水(HC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CI:1.039~1.138,P<0.001)、GCS评分(OR=0.664,95%CI:0.450~0.980,P=0.039)、PTCI(OR=0.049,95%CI:0.004~0.581,P=0.017)、PSH(OR=0.006,95%CI:0.000~0.104,P<0.001)、慢性HCP(OR=0.083,95%CI:0.011~0.604,P=0.014)是pDo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GCS评分、PTCI、PSH及慢性HCP预测pD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7(截断值为69岁)、0.824(截断值为5分)、0.612、0.642、0.667,联合预测发生pDoC的AUC为0.938(95%CI:0.892~0.969,P<0.001)。

    结论

    高龄(>69岁)、GCS评分低(≤5分)、PTCI、PSH、慢性HCP是sTBI患者术后发生pDoC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应用对pDoC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2.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吕伟豪, 费晓炜, 武秀权, 何鑫, 郇宇, 吴霜, 豆雅楠, 费舟, 胡世颉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38-3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04
    摘要 (75) HTML (4) PDF (683 KB) (23)
    目的

    探讨入院伴随应激性高血糖(SH)的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住院期间随机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自2013年10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5例sTBI且入院首次随机血糖>11.1 mmol/L患者的住院期间病历资料。根据出院时的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患者住院期间随机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纳入的8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组67例,预后良好组18例。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随机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糖>11.1 mmol/L是s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6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感染,其中预后良好组3例,预后不良组23例,2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血糖水平>11.1 mmol/L的患者均较≤11.1 mmol/L的感染率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TBI合并SH患者住院期间的随机血糖水平与预后有关,且血糖>11.1 mmol/L是s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3.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与线粒体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苗楠, 宗子钰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2): 107-11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2.008
    摘要 (60) HTML (4) PDF (668 KB) (9)

    脑出血是一种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以及低治愈率的脑血管疾病,脑出血造成的脑损伤会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其中一个主要的病理机制是患者的线粒体结构以及功能稳态平衡遭受破坏,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患者的线粒体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对患者神经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线粒体自噬以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等线粒体稳态失衡研究的深入,其与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之间的相关机制也愈加明确。本文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与线粒体相关机制进行归纳及综述,以期为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4.
    原发性脑干出血外科手术干预的研究进展
    张华军, 齐文涛, 朱飞, 段晓春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72-37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10
    摘要 (57) HTML (0) PDF (702 KB) (10)

    原发性脑干出血(PBSH)是出血性脑卒中最致命的亚型,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致残和致死率极高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对于PBSH的外科手术干预指征及手术方式选择存在分歧。随着对脑干手术安全区解剖入路的不断探索,以及神经成像、显微外科、神经导航、神经内镜、术中监测和神经康复等领域新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外科干预正逐渐成为治疗PBSH颇具潜力的方法之一。本文从PBSH的临床评估、手术指征、手术方式以及效果预测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PBSH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5.
    创伤性视神经损伤诊治进展
    闫伟, 张建民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1): 1-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1.001
    摘要 (56) HTML (4) PDF (2564 KB) (14)

    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又称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颅面创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视神经,甚至导致严重视力丧失。TON发病紧急,早期识别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视力的恢复至关重要。TON的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减压术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视神经减压术等,但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报道差异较大,因此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仍存争议,而TON发病后视神经保护和再生的研究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本文主要围绕TON的诊治进展作一述评,以期为后续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诊疗方式提供参考。

  • 6.
    脊髓损伤的治疗新进展
    郭莉丽, 高谋, 徐如祥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21-32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01
    摘要 (50) HTML (0) PDF (2409 KB) (14)

    脊髓损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大疾病之一,患者常遗留永久性截瘫及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终身丧失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压力和经济负担。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外泌体治疗、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治疗、3D打印定制脊髓类器官修复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了更有效、更个性化的治疗新策略和新方法。本文针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新进展作一述评。

  • 7.
    舒巴坦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崔鑫, 张鹏, 古同男, 赵艳芝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33-33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03
    摘要 (47) HTML (4) PDF (684 KB) (15)
    目的

    探讨舒巴坦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舒巴坦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右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后30 min,模型组腹腔注射10 μL的生理盐水,舒巴坦组腹腔注射10 μL的舒巴坦,假手术组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Longa评分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Image-ProExpress图像分析脑梗死容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清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T-1)水平。术后30 d接受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比较第1、2、3、4、5天的逃避潜伏期。

    结果

    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容积为0,舒巴坦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容积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的血清GL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舒巴坦组和模型组的血清GLT-1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舒巴坦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第1天,3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第2~5天,3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舒巴坦组和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舒巴坦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舒巴坦可有效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学习记忆功能,减少脑梗死容积,降低血清GLT-1水平。

  • 8.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沈汉超, 何炯周, 田君, 魏梁锋, 王守森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50-35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06
    摘要 (47) HTML (2) PDF (682 KB) (12)
    目的

    探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脑疝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和仓山院区神经外科收治的231例老年sTBI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231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106例,预后不良组12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GCS评分、查尔森共病指数(CCI)、瞳孔反射异常、环池消失、术中并发脑膨出、中线结构移位、血氧饱和度<90%的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CCI≥2分、环池消失、血氧饱和度<90%、术中并发脑膨出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70岁、CCI≥2分、环池消失、血氧饱和度<90%、术中并发脑膨出是老年sTBI合并脑疝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充分考虑这些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9.
    基于Rotterdam CT评分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创伤性颅脑损伤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刘彪, 巍山, 关永胜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1): 22-2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1.004
    摘要 (41) HTML (2) PDF (980 KB) (14)
    目的

    探究基于鹿特丹(Rotterdam)CT评分、凝血功能指标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方法

    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灵璧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8例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均行CT影像检查与鹿特丹(Rotterdam)CT评分,同时予以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根据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5分)和预后不良组(1~3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基于Rotterdam CT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构建TBI预后的预测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同时收集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46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验证集,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

    108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73例,预后不良组35例。预后不良组患者病情重型、合并低血氧、Rotterdam CT评分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D-D)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情、Rotterdam CT评分、PT、D-D是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BI预后不良预测模型Y=3.078×Rotterdam评分CT评分-0.847×PT+1.211×D-D-1.672×病情严重程度-3.195。该预测模型预测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0.886,特异度为0.836,约登指数为0.722,界值为0.262,曲线下面积为0.937。采用Hanley & McNeil法对预测模型与验证曲线比较检验发现,2个模型ROC曲线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TBI患者,采用基于Rotterdam CT评分、凝血功能指标的预测模型有较好准确性,值得推广。

  • 10.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张艺, 任秀君, 郭孟玮, 赵雅芳, 李一凡, 李佳阳, 任晓暄, 邬继红, 卢海洋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2): 71-7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2.002
    摘要 (40) HTML (2) PDF (844 KB) (10)
    目的

    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行为学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影响。

    方法

    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预处理组(EA组),每组15只。模型组于造模前将大鼠束缚14 d,采用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余同模型组;EA组在造模前14 d行电针预处理,余同模型组。造模当天监测大鼠脑血流量,造模后1 d计算脑梗死体积,造模后1、3、7、21、28 d分别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大鼠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EPCs水平。

    结果

    模型组和EA组造模过程中各时间点的脑血流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EA组在线栓即刻及再灌注30 min的脑血流量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EA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假手术组,EA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造模后1、3、7及21 d的mNSS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旷场实验的平均速度在造模后1 d明显高于模型组,目标象限滞留时间百分比在造模后3 d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EPCs水平在造模后2 d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预处理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急性期CIRI大鼠的脑血流状态,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升学习记忆能力和运动能力,提高外周血中EPCs水平。

  • 11.
    大语言模型在创伤性脑损伤病历书写的应用前景
    朱先理, 王守森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1): 55-5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1.009
    摘要 (39) HTML (0) PDF (615 KB) (3)

    大语言模型(LLM)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病历书写。LLM可以快速地将复杂冗长甚至十分凌乱的询问记录归纳整理,将无序的叙述转变为结构化的学术性语言,生成基本合乎规范的病史记录。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LLM的出现为TBI的病史书写带来重大变革,可显著提高临床医生的工作效率,并能快速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LLM作为新生事物,在临床应用时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在临床伦理、法规等方面需要同步研究推进。本文汇总了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就LLM在协助完成TBI临床文书方面的优势、应用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综述。

  • 12.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脓肿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陈浪, 陈玉静, 肖恺, 陈阳, 邵强, 潘力, 胡飞, 王焕明, 陈俊, 徐豪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78-3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11
    摘要 (38) HTML (2) PDF (2018 KB) (5)

    脑室-腹腔(ventriculo-peritoneal,V-P)分流术是将一组带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植入体内,将脑脊液从脑室分流到腹腔中吸收,是治疗脑积水最常用的分流手术[1]。目前关于V-P分流术后发生脑脓肿报道较少,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于2022年12月收治1例V-P分流术后脑脓肿患者,现将该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复习作一报道。

  • 13.
    椎管内脊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技巧
    汪磊, 周迎春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1): 62-6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1.011
    摘要 (37) HTML (0) PDF (4455 KB) (2)

    脊膜瘤是椎管内常见肿瘤,好发于胸椎水平,起病隐匿,常导致严重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显微手术切除为脊膜瘤主要的治疗手段,旨在全切肿瘤,减少复发率,保持脊柱稳定性,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脊髓和神经功能。本文报道1例胸椎椎管内脊膜瘤患者,经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脊膜瘤后效果满意。

  • 14.
    不同时机颅骨修补术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
    袁宝玉, 管义祥, 王东流, 陆正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1): 35-4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1.006
    摘要 (37) HTML (1) PDF (645 KB) (9)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机颅骨修补术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收集海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89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颅骨缺损修补术距离大骨瓣减压术的时间分为早期组(<3个月,22例)、中期组(3~6个月,47例)和晚期组(>6个月,20例)。比较3组患者术前3 d及术后3个月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OS评分。比较3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1周的颅内压以及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癫痫和颅内水肿)发生率。

    结果

    早期组PCA和MCA平均血流速度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明显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KPS评分、FIM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早期组术后KPS评分、FIM评分、GOS评分明显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中期组和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颅内压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早期组术后颅内压明显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行颅骨修补治疗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可有效改善脑血流,升高颅内压,改善预后。

  • 15.
    凝血指标对中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预测能力
    王如海, 曹祥记, 王绅, 张敏, 韩超, 于强, 胡海成, 李习珍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43-34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05
    摘要 (36) HTML (7) PDF (1304 KB) (14)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对中型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阜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70例m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TBI患者伤后72 h内是否发生PHI将患者分为PHI组和非PHI组。根据是否纳入凝血指标分别构建3个PHI预测模型:模型1包括mTBI患者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等标准变量;模型2基于模型1标准变量基础上添加凝血指标;模型3仅包括凝血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TBI患者发生PHI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不同预测模型对PHI的预测能力。使用bootstrap法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270例mTBI患者中,43例发生PHI,PHI发生率为15.9%。PHI组与非PHI组首次CT扫描时间、入院GCS评分、颅骨骨折、创伤性脑内血肿、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CT扫描时间、入院GCS评分、创伤性脑内血肿、FIB、D-二聚体是PH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3种预测模型对比显示,模型2(AUC=0.908,95%CI:0.868~0.940)较模型1(AUC=0.848,95%CI:0.800~0.889)和模型3(AUC=0.805,95%CI:0.752~0.850)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

    凝血指标作为mTBI患者发生PHI的独立影响因素,对PHI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 16.
    法舒地尔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李景德, 张保艳, 卢培刚, 李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2): 65-70.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2.001
    摘要 (36) HTML (6) PDF (32512 KB) (5)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通过抑制Rho激酶活性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对照组和SCI治疗组,每组30只。SCI对照组和SCI治疗组均选取大鼠脊髓T10节段为损伤节段,剪断脊髓的后3/4深度损伤;假手术组只行椎板切除术,不进行脊髓的损伤。3组分别于造模后6 h和1、3、7、14 d各取6只大鼠,采用开放场地试验(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对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SCI局部的神经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大鼠SCI模型制备后,假手术组大鼠双后肢活动正常,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为21分;SCI对照组和SCI治疗组在SCI后6 h和1 d的BBB评分均为0分,而后逐渐增高。SCI治疗组SCI后3、7、14 d的BBB评分均高于SCI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6 h及1、3、7、14 d,SCI治疗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少于SCI对照组,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多于SCI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CI后早期应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有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17.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聂玉金, 曹培成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55-35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07
    摘要 (35) HTML (2) PDF (681 KB) (11)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保守治疗后发生创伤性脑积水(PTH)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6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68例行保守治疗的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PTH将患者分为PTH组和非PTH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T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68例PTH患者中,PTH组46例,非PTH组122例。2组患者的年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入院GCS评分、颅内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6岁、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入院时GCS评分<12分、颅内感染为TBI保守治疗后PT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年龄≥56岁、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入院时GCS评分<12分、颅内感染为TBI保守治疗后PT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以降低PTH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循环miRNA变化与老年脑干出血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关系
    伍宵, 潘立, 谢理政, 茆翔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4, 10 (01): 42-47.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4.01.007
    摘要 (32) HTML (1) PDF (1116 KB) (4)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与老年原发性脑干出血(PBSH)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关系,并探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iR-204和miR-182对老年PBSH患者继发应激性溃疡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老年PBS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BSH患者胃液隐血(OB)结果将患者分为应激性溃疡组与非应激性溃疡组;根据患者血清H. pylori尿素酶抗体结果将患者分为H. pylori阳性组与H. pylori阴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血清中TNF-α和MMP-9水平,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miR-204和miR-182水平,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H. pylori尿素酶抗体,使用OB金凝胶条检测胃液OB。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NF-α、MMP-9、miR-204和miR-182水平对老年PBSH患者继发应激性溃疡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非应激性溃疡组相比,应激性溃疡组H. pylori阳性率显著增加,血清TNF-α、MMP-9 miR-204和miR-182含量也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 pylori阴性组相比,H. pylori阳性组应激性溃疡发病率(OB阳性率)显著提高,血清TNF-α、MMP-9、miR-204和miR-182含量也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204预测应激性溃疡表现出最高的敏感性(100%),TNF-α和MMP-9表现出最高的特异性(100%);miR-204预测H. pylori感染表现出最高的敏感性(100%),TNF-α和MMP-9表现出最高的特异性(90%)。

    结论

    H. pylori与老年PBSH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显著相关,TNF-α、MMP-9和miR-204可能是PBSH进展的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19.
    Pipeline支架治疗颅脑创伤后颅内大型动脉瘤
    刘珍, 乔卫东, 王辉, 李钢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81-38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12
    摘要 (31) HTML (5) PDF (11510 KB) (6)

    颅内创伤性动脉瘤属于假性动脉瘤,传统的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复发率。以Pipeline支架为代表的血流导向装置可以重建载瘤动脉血流和隔绝动脉瘤,达到动脉瘤治愈的目标。本文报道1例在颅脑损伤后20年诊断为颈内动脉大型动脉瘤的患者,经单枚Pipeline支架治疗后动脉瘤完全愈合,治疗效果满意。

  • 20.
    创伤性颅脑损伤神经生理学特征
    唐春雨, 李倩, 郭姗姗, 叶奇, 张丹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 09 (06): 367-37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3.06.009
    摘要 (30) HTML (0) PDF (689 KB) (7)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累及到大脑实质的结构性损害,可导致患者死亡或终生残疾。除结构性损害外,脑部意外创伤还会引起多种有害途径的激活导致继发性神经元死亡及永久性功能障碍。现有研究表明兴奋性毒性、神经炎症、水肿、氧化应激、神经元凋亡、代谢功能障碍等参与TBI主要致病过程,但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仍不清楚。现有的治疗手段仅能对症处理,对控制继发性损伤仍不理想。本文通过对TBI神经生理学变化、神经化学变化以及其他病理表现作一综述,旨在为TBI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帮助临床制定新的治疗策略以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