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专题评论

图片丢失啦
共找到 9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睡眠脑电成分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评估及预后预判的研究
    夏晴, 杨艺, 强峻, 曾春, 王勇, 夏小雨, 党圆圆, 路长宇, 李凯, 孔德生, 何江弘, 赵元立, 刘献增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6): 368-37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6.010
    摘要 (46) HTML (0) PDF (822 KB) (1)
    目的

    通过监测意识障碍(DOC)患者的脑电,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脑电背景活动及其特征性波形,比较不同意识水平以及不同预后患者在脑电成分上的差异,探寻DOC患者的脑电活动规律和睡眠期脑电活动的特征。

    方法

    收集自2020年1月至4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DOC患者,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评分,以及16 h以上的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分析DOC患者的脑电活动特征、睡眠脑电周期及成分。

    结果

    不同意识水平的患者均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健侧为优势侧,睁眼时均未被抑制;但意识水平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预后较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睡眠纺锤波。

    结论

    DOC患者是否出现枕区α节律以及是否出现特征性的睡眠脑电成分对意识水平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睡眠脑电活动的周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DOC患者的临床治疗节律调节及睡眠意识相关性理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2.
    脐血单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完全性脊髓损伤Ⅱ期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
    封亚平, Wise Young, 朱辉, 封雨, 邓洵鼎, 谢佳芯, 张社敏, 方芳, 石静, 陈永和, 郑爽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4): 196-20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4.002
    摘要 (47) HTML (0) PDF (814 KB) (0)
    目的

    评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4:6)配型的脐血单核细胞(UCBMC)移植治疗慢性完全性脊髓损伤(SCI)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最佳细胞剂量和联合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P)、碳酸锂对细胞移植的作用。

    方法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S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A、B、C、D、E组),每组4例受试者。在患者损伤上下缘脊神经背根入处的4个点(上下各2点)注射UCBMC,A、B、C组分别为每点各注射4、8和16 μL(100 000 UCBMC/μL,640万细胞)到SCI部位的上方和下方脊神经背根入处,D组为16 μL细胞注射加30 mg/kg MP静脉注射,E组为16 μL细胞注射加MP和口服碳酸锂(750 mg/d),一个疗程6周。受试者进行3~6个月的强化步行训练,以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为主要评分指标,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和脊髓独立量表(SCIM)为次要评分指标。

    结果

    20例受试者的SCI平面分别位于C3~T11,平均受伤7年。治疗前,16例(80%)患者行走<10 m,18例(90%)患者自理生活需要协助。治疗后41~87周,受试者ASIA运动评分无明显变化,而WISCI和SCIM评分明显提高。15例(75%)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10 m,12例(60%)患者恢复膀胱和肠道控制,5例(25%)患者由完全性SCI变为不完全性SCI;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丢失。

    结论

    UCBMC移植和步行训练能提高慢性完全性SCI患者的WISCI和SCIM评分,但对运动评分没有改善,因此推测UCMBC移植能促进轴突的生长,从而激活中枢模式发生器,改善运动、排尿和排便等功能,而且联合使用MP和碳酸锂对细胞移植治疗无明显作用。

  • 3.
    急性神经重症患者7天内进展为脑死亡的预测评分
    徐桂兴, 刘华, 于萍, 郑东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2): 81-8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2.004
    摘要 (42) HTML (1) PDF (510 KB) (1)
    目的

    构建急性神经重症患者在7 d内进展为脑死亡的预测评分,为此类患者的临床决策(姑息治疗或器官捐献)提供指导。

    方法

    前瞻性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科自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神经重症患者,动态记录评估患者脑损伤的相关参数,依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训练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和验证集(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训练集中,以严重脑损伤(GCS<8分)发生后7 d,作为分组因素;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组间差异,筛选与急性神经重症患者在7 d内进展为脑死亡的相关因素,并进行Cox回归统计分析,构建曲线下面积(AUC);构建神经学预测评分,并在验证集中验证评分效能。

    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231例,其中139例进入训练集,92例进入验证集。在训练集中,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OR=4.87,95%CI:1.36~17.35)、对光反射消失(OR=4.86,95%CI:1.75~33.92)、咳嗽反射消失(OR=4.43,95%CI:1.97~20.21)和中线结构移位≥5 mm(OR=3.82,95%CI:1.05~12.32)是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在验证集中,结果一致。基于相关因素构建的预测评分,其对于7 d内进展为脑死亡预测的AUC值为0.84。进一步对评分进行分层,其中4~6分对7 d内进展为脑死亡的阳性预测率为85.7%,而0~3分对7 d内不进展为脑死亡的阴性预测率为74.3%。

    结论

    基于脑损伤评估参数构建的神经学评分,可预测急性神经重症患者进展为脑死亡的时间,结果有待外部数据验证。

  • 4.
    基于TCD脑血流频谱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研究进展
    韩帅, 李文臣, 王海峰, 别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1): 53-56.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1.013
    摘要 (45) HTML (0) PDF (411 KB) (0)

    经颅多普勒(TCD)可以动态无创地监测和评估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而颅内压(ICP)是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颅内病情的重要指标。临床工作中一直在探索一种准确、方便的无创ICP监测方法,由于TCD具有床旁无创、低廉快捷的优势,并且通过TCD检测脑血流频谱还可间接评估ICP变化,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结合ICP监测技术和TCD技术,并整合既往文献中基于搏动指数建立ICP评估模型的公式方法,就TCD脑血流频谱评估IC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5.
    颅脑损伤患者术前评估对"医/患获益比"的影响
    杨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 03 (04): 240-2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7.04.013
    摘要 (32) HTML (0) PDF (467 KB) (0)

    颅脑损伤患者在神经外科疾病谱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颅脑损伤有很多病例需要手术处理,术前评估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成败的关键。对患方来说术前评估有五个方面的因素要认真考虑,对医方来说术前评估有六种相关因素值得研究,最后是由总的原则"医/患获益比"来决定其手术的价值。因此,术前评估对颅脑损伤患者是否行手术处理意义重大,"医/患获益比"的最大化在临床工作中更显突出。

  • 6.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重度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和预后评价
    李文臣, 刘磊, 陈勃, 王海峰, 付双林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 03 (03): 136-14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7.03.003
    摘要 (37) HTML (0) PDF (755 KB) (0)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重度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收治的30例重度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及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扫描结果,比较SWI序列同其他各序列对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数量,并与GCS评分和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SWI较其他序列及CT能更精准地显示脑内出血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分别是DWI、FLAIR、T2WI、T1WI和CT。SWI和DWI检出出血病灶数量与入院时的GCS评分及出院后随访的GOS评分之间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WI的相关性更好;CT和FLAIR、T2WI、T1WI序列检出病灶的数量分别与入院时的GCS评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GOS评分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WI序列能非常敏感而有效地检出重度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脑内微出血病灶,进而为重度出血性DAI的早期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帮助。

  • 7.
    脑电图反应性定量分析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
    卢培刚, 梁媛, 赵彤, 李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 03 (01): 21-2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7.01.006
    摘要 (19) HTML (0) PDF (618 KB) (0)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脑电图(EEG)反应性,探讨EEG反应性定量分析在准确评估重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自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重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进行EEG反应性检查,并观察分析随时间推移EEG反应性绝对功率变化百分比,比较其差异。

    结果

    (1)痛刺激引起的EEG反应性的阳性率(44%~56%)高于声刺激(10.17%~16.67%)和光刺激(0%~13.33%)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EG反应性对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度分别为:入院时77.27%,1周76.27%,2周86.53%,3周91.11%,4周88.89%。(3)EEG反应性的定量研究证实,各监测时间点绝对功率变化百分比呈持续阳性的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其预后良好率为82.6%;呈持续阴性的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其预后不良率为100%;在监测时间段EEG反应性由阴转阳的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其预后良好率为62.5%;而监测时间段EEG反应性由阳转阴的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其预后不良率为92.9%。

    结论

    EEG反应性及定量分析可作为预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对临床重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具体指导意义。

    Baidu(3)
  • 8.
    SWAN技术在DAI诊断分级及预后评判中的应用研究
    胡晓芳, 吕学明, 李博, 袁绍纪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6, 02 (06): 328-333.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6.06.002
    摘要 (30) HTML (0) PDF (758 KB) (0)
    目的

    研究磁共振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技术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分级及预后评价。

    方法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于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DAI患者常规行核磁T1WI、T2WI、FLAIR、SWAN扫描,比较各系列之间病灶数目差异;将SWAN序列扫描结果结合患者GCS评分对DAI进行分级,进一步分析SWAN影像结果影响DAI患者分级及预后GOS评分的因素。

    结果

    (1)SWAN对颅内微小出血灶数目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常规序列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分别为985个对比53个,101个,204个,P<0.01)。(2)SWAN检出病灶累及部位、弥漫性脑水肿及脑干损伤程度等因素与DAI患者GCS评分分级呈正相关,与GOS评分分级呈负相关。(3)DAI预后呈两极分化状态,GCS评分分级越高,GOS评分越低、死亡风险值越大。

    结论

    SWAN技术对DAI诊断分级及其预后评价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作为仅次于病理诊断的技术手段。

  • 9.
    弥散张量成像对意识障碍患者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作用
    陶庆霞, 杨艺, 何江弘, 王路斌, 夏小雨, 王翀, 王勇, 徐如祥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6, 02 (06): 341-345.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6.06.005
    摘要 (56) HTML (0) PDF (668 KB) (0)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意识障碍(DOC)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各指标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临床诊断为DOC的患者[植物状态(VS)患者56例,微意识状态(MCS)患者19例]进行弥散张量扫描,分别收集脑干、丘脑、皮层下三个相关的感兴趣区域评价FA、MD等指标数据。对不同意识状态的两组的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率(MD)均值与临床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VS组FA值明显低于M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值则高于M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脑干、皮层下,丘脑)FA值和MD值与CRS-R评分具有较好相关性,尤其是丘脑部。

    结论

    DTI对于DOC影像学分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意识障碍程度越重,MD值越高,FA值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