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总编推荐

共找到 6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静脉循环障碍在颅脑创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作用
    王守森, 鲜亮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6): 321-32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6.001
    摘要 (93) HTML (0) PDF (681 KB) (5)

    颅脑创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是脑组织向骨窗外急性膨出的一种危急状况,易造成脑梗死、缺血等弥漫性脑组织损害。虽然已有很多文献报道,但现有的假说不能解释所有情况,需要重新审视。除了手术继发的颅内血肿和术前已存在的脑梗死和脑肿胀等因素之外,容量血管的急速充血可能是脑向外膨出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提出"静脉开关"理论,即颅内静脉系统的开启滞后机制可能导致血液循环淤滞,造成单纯性急性脑膨出。本文主要针对颅内静脉系统在颅脑创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作用展开述评。

  • 2.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朱治, 蒋伟超, 陈曦, 陈四方, 宋宁宁, 李玉魁, 肖菲, 谭国伟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6): 325-33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6.002
    摘要 (81) HTML (0) PDF (606 KB) (5)
    目的

    分析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可能与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对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术后7 d,21例(33.9%)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41例(66.1%)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49例(79.0%)患者面神经功能为正常,13例(21.0%)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肿瘤与面神经黏连越紧密,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0.002、0.002);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7 d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0.014);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030)。

    结论

    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越紧密、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术后6个月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 3.
    16排及8排移动CT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张志强, 张远晨露, 蔡金辉, 王松叶, 于炎冰, 王海峰, 张通, 陈隆益, 彭兆龙, 郑全乐, 张洪钿, 代秋声, 徐超, 栗志利, 于强, 徐如祥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6): 344-34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6.005
    摘要 (180) HTML (5) PDF (996 KB) (8)
    目的

    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排及16排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

    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 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 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排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

    结果

    (1)成像分析:8排移动CT头部扫描90 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 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10 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排移动CT组相比较,16排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排、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6排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 4.
    美国第四版《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
    高亮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 03 (06): 321-32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7.06.001
    摘要 (134) HTML (2) PDF (730 KB) (11)
    Baidu(8)
  • 5.
    三维打印个体化导板定位下微创穿刺HCH的疗效探讨
    丁向前, 杨璐瑶, 李珍珠, 王清波, 陈正, 孙其凯, 耿鑫, 李泽福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 03 (05): 260-263.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7.05.002
    摘要 (49) HTML (0) PDF (555 KB) (0)
    目的

    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三维打印(3DP)个体化导板定位下微创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自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108例HC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穿刺组48例患者接受基于CAD的3DP个体化导板定位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小骨窗显微开颅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穿刺组患者以头颅高分辨CT资料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辅助获得三维立体图像并设计1个包含穿刺通道的最优个体化导板,采用3DP技术进行打印得到立体实物模型,术前凭借实物模型直观形象的同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介绍及手术方案的沟通,并模拟具体的微创穿刺过程。术中个体化导板定位指导穿刺方向及深度。

    结果

    穿刺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骨窗显微开颅术治疗HCH已基本得到学者的公认,基于CAD的3DP个体化导板定位下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显微开颅术治疗HCH对比,治疗效果无差异,其安全可靠而值得推广应用,尤其在未达到显微治疗条件的基层医院。

  • 6.
    经同侧岩下窦栓塞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报道
    宋操, 金恒伟, 刘佳, 李卫, 李佑祥, 吕宪利, 贺红卫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 03 (05): 309-31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7.05.013
    摘要 (65) HTML (5) PDF (491 KB) (4)
    Baidu(1)